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少年读古文观止:晋唐华章

少年读古文观止:晋唐华章

  • 作者
  •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 编选 赵红玉、冯慧敏 导读注译 央美阳光 绘

《少年读古文观止:晋唐华章》是给青少年的《古文观止》的第三本,主要记载时间是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主要围绕六朝时期的李密、王羲之、陶渊明、孔稚圭和唐朝时的魏徵、骆宾王、王勃、李白、李华、刘禹锡、杜牧、韩愈、柳宗元等人及其特色作品。《古文观止》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定,与昭明太子的《文选》齐名,是自清代以来颇为通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其选目独到,取材广泛,选编...


  • ¥35.00

ISBN: 978-7-122-43900-0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4-04-01

图书信息

ISBN:978-7-122-43900-0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4-04-01

装帧:平

页数:156

内容简介

《少年读古文观止:晋唐华章》是给青少年的《古文观止》的第三本,主要记载时间是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主要围绕六朝时期的李密、王羲之、陶渊明、孔稚圭和唐朝时的魏徵、骆宾王、王勃、李白、李华、刘禹锡、杜牧、韩愈、柳宗元等人及其特色作品。《古文观止》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定,与昭明太子的《文选》齐名,是自清代以来颇为通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其选目独到,取材广泛,选编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朝的二百二十篇古文精品,分十二卷,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经典,大体反映了古代散文发展的主要面貌;篇幅适中,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便于诵读。本书作为给青少年阅读的版本,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为底本核校,所选文章篇幅适中,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便于记诵。同时我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译注、把关,结合各专家的意见给每篇选文配备了题解、注释、译文和知识点,并配以精美的手绘古风插画,讲明时代背景,注释力求精当,译文追求流畅自然,希望帮助青少年读者更深入地阅读欣赏《古文观止》这部经典。

作者简介

原著作者:
《古文观止》原作者为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乃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平事迹寥寥,但所编《古文观止》成为近300年间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子的经典教材。
导读、注译作者
1.赵红玉:大学语文讲师,教育学硕士,本硕士均毕业于985、211院校,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从教10年来始终扎根于汉语教学一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2.冯慧敏:全国模范教师,小学语文学科正高名师,省特级教师,从教30余年来一直在语文教学一线,致力于儿童立场的语文教学研究,在浸满书香的校园里和孩子共成长。
插画作者
央美阳光,由一群毕业于央美的美院优秀毕业生和国学功底深厚、爱好写作的古文爱好者组成,他们既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又有深厚的国学素养,所绘插画与文字相得益彰,为《古文观止》提供了一个养眼、可读性强、参考价值大的优良版本。

图书前言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文集,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其中“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古文观止”就是说历代古文名篇都在这里,看完这本书,别的也就不用看了。这是何等的自信!这份自信并不是无的放矢。《古文观止》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正式问世,选录先秦至明末的传世佳作,展现了几千年间的文体变迁、文化思想、历史传统,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传世三百余年,《古文观止》并没有因为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而销声匿迹,反而历久弥新,广为传诵。
《少年读古文观止》以原著为依托,年代为经、作者为纬,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解读。作者介绍和“知历史”带领读者了解古文背后的人文内涵和历史知识;“品原文”和“见其译”既能让读者品读原文的韵味,又扫除了读者的阅读障碍,使古文的含义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书中还设置了“疑难字”“特殊句”“词类活用”等栏目,让读者在了解古文思想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的同时,学习文言文的知识,丰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不仅如此,每篇古文前还配有“古人朋友圈”“路人甲日报”等栏目,趣味性十足,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会心一笑。书中还配有精美的古风插图,帮助读者理解古文,同时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审美。希望《少年读古文观止》能帮助读者了解古文知识,感知我们的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录

六朝风华
李密2
陈情表3

王羲之9
兰亭集序11

陶渊明16
归去来兮辞18
桃花源记24
五柳先生传30

孔稚珪34
北山移文36


唐文盛景
魏徵46
谏太宗十思疏48

骆宾王54
讨武曌檄56

王勃62
滕王阁序64

李白73
与韩荆州书75
春夜宴桃李园序81

李华85
吊古战场文87

刘禹锡96
陋室铭98

杜牧102
阿房宫赋104

韩愈112
原道(节选)114
获麟解121
师说125
讳辩131

柳宗元138
捕蛇者说140
愚溪诗序146
小石城山记152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Baidu
map